学校主页 | 老版回顾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风廉政主题宣传】廉洁故事我来讲—孔繁森:清廉在边疆 大爱为人民

编辑:史雁楠 审核:周青 时间:2024-10-10 点击数:

孔繁森,一个西藏无法忘却的名字,一个阿里永远铭记的名字,他是共和国领导干部的卓越楷模。在不长的一生中,他曾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人生的选择中,他始终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青藏高原,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即使在他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以后,家庭也没有大富大贵过,甚至在1988年他第二次毅然赴藏时,家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那时,他的母亲已经年近九旬,生活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人照顾;妻子则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他的离开意味着生活的重担都要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西藏以后还是把当地的人民群众放在了首位。在西藏工作的近十年间,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省下来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了有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对于家人,他多次流露出内疚之情;对于他自己,他则接近苛刻。生活中,他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忙起来,馒头就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因为拉萨和阿里地区有差价,为了省钱,他每次从拉萨回阿里总会买上一些低廉价格的生活日用品,而且他穿的许多内衣都打着补丁,从来舍不得买新的。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中高级干部的生活之清贫,是难以想像的。然而极其节俭的孔繁森,却不顾生活负担的重压,收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并且没让孩子们在生活上受过一点委屈。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灾区老百姓的悲伤、无助与茫然使孔繁森心如刀绞,立马投入了紧张的抢险救灾工作。而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三个刚刚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更是深深地揪住了孔繁森的心。最开始面对着最小5岁、最大12岁的三个孩子的哭喊,他只能一遍遍地安慰他们,向他们保证:党,就是你们的亲人。一定会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要送你们上学。后来,将孩子们托付给当地干部妥善安置后,他仍然始终放心不下,牵挂不已。不久后他再次来到羊日岗乡,最终决定亲自抚养这三个藏族孤儿。

孔繁森生活清贫,来到阿里赴任前已十分拮据,而且每次走访基层他还总是把自己的钱分给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工资常常入不敷出。如今再加上三个孩子的养育费用,他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后来,看孔繁森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太过辛苦,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领走了一个孩子。但还有两个孩子啊!自己一个人尚且能凑合,可怎么能让孩子跟着自己受委屈呢?在责任心与爱的驱使下,他做出了决定:献血来换取营养费!

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说是献血,其实何尝不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呢?当时年近五十的孔繁森鬓角斑白,常年在西藏的工作也让他生过几次大病,甚至差点丢掉了生命,再加上他在吃穿上的不在意,身体自然不太好。护士了解他的情况后就婉言劝告:“您这么大年纪了,不适合献血。”孔繁森却连忙恳求:“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获得了献血营养费900元整,而这900元用在他自己身上的却是微乎其微。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外出工作途中,因一场车祸而不幸殉职。在他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就只有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副挽联也许是对孔繁森一生最好的写照。

本栏目最近更新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371-61912130
Email:zngc@zua.edu.cn
zngc@zua.edu.cn
学院微信
Copyright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1999-2020版权所有
中国・河南・郑州 郑东新区文苑西路15号(邮政编码:4500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