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电子信息学院在06B211举办了第五场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学院多位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
本次沙龙由梁坤副教授主持。首先,梁坤在致辞中指出,研究生学术沙龙作为学院学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提升自我的舞台,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促进科研合作。他还强调,当前科研领域日新月异,研究生需要树立高度的学术责任感,掌握最新技术发展,注重在科研中培养创新精神,以推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沙龙的第一个报告由崔家玮同学带来,他的汇报题目是《多无人机分布式路径规划在搜救任务中的应用》。他首先从全球和国内应急救援的严峻形势切入,详细分析了传统搜救方式的诸多局限性,包括单一设备搜救覆盖范围有限、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无人机系统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崔家玮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概述了多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技术,指出其优势在于分布式协同操作,通过合理的路径规划提高救援覆盖率和救援速度。接着,他介绍了分布式架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思路,阐述了如何通过信息共享和多无人机协作实现高效搜救。随后,他详细分析了路径规划算法的核心原理,包括如何优化每架无人机的飞行路径、避免重复搜索区域和实现高效的目标定位。最后,崔家玮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多无人机系统在模拟搜救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他的汇报生动翔实,引起了在场教师和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多无人机协同系统的技术优势和实际应用展开了深入讨论。
接下来,刘枭一同学作了题为《基于无人机遥感的伪装网高光谱目标检测方法》的汇报。他首先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指出无人机遥感在各类目标检测中的广泛应用优势。刘枭一详细分析了在复杂环境中识别伪装目标的技术难点,包括伪装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相似性和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等。他通过案例展示了一种创新的伪装网检测方法,通过高光谱分析手段精确识别伪装目标,即便在复杂背景下也能有效区分出目标和伪装网。
在汇报过程中,刘枭一同学重点介绍了算法的设计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他提出的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伪装目标的识别精度,还通过优化算法减少了计算资源的消耗,使得系统在实时性方面具备显著提升。刘枭一的汇报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不仅展示了无人机遥感的广泛应用前景,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汇报结束后,师生们围绕高光谱检测算法的创新性、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许多同学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赵智恒同学进行了题为《基于比率和最小化准则的线性判别特征提取分析研究与应用》的汇报。该报告从机器学习中的特征提取问题出发,重点探讨了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的基础原理和实际应用。赵智恒同学首先介绍了LDA方法在数据分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学推导和实证分析展示了从迹比率到特征选择的过程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赵智恒同学的汇报内容涉及迹比率准则、最小化准则等特征提取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并从算法优化角度提出了提升特征提取准确性的创新思路。他详细介绍了在实际应用中优化LDA算法的具体方法,包括如何通过特征选择来降低噪声干扰、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计算效率。通过案例分析,他展示了LDA在特征分类和数据挖掘中的广泛应用潜力。赵智恒同学的报告深入浅出,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高度评价,大家围绕LD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沙龙活动的最后,梁坤老师对几位同学的精彩汇报进行了总结点评,他指出,多无人机协同搜救、无人机高光谱检测、特征提取与优化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将对实际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梁老师鼓励研究生们要在日常科研中保持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拓的创新意识应对未来的学术挑战。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也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科研联系与互动。参与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样的学术沙龙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对各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学院将继续定期举办此类学术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学院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