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通用航空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国防科技和航空航天战略需求,开展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及关键技术的前沿理论和应用研究。实验室聚焦通用飞机气动结构设计和高效制造,飞行器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面向通用航空的智慧电推进系统,低空空域管理与飞行安全,航空遥测与智能处理等特色方向,形成了系列科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实验室实行“开放、竞争、联合、流动”的运行机制,为服务航空航天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
为充分发挥省重点实验室的平台引领作用,促进通用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凝聚优秀学术力量,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校科研平台开展前沿性、创新性或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特设立开放课题基金。
一、支持的研究方向
(一)通用飞机气动结构设计和高效制造
面向可持续航空燃料在通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对可持续航空燃料燃烧系统设计、燃烧机理和燃烧调控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可持续航空燃料燃烧系统气动声学设计、性能优化途径等科学问题,形成高效清洁稳定可靠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燃烧系统设计方案与燃烧技术策略,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在通航飞机气动结构设计和高效制造领域的应用。
(二)飞行器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
针对现有反无设备探测手段单一、探测性能低、扩展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暗弱、干扰背景下的小目标、弱目标、小样本目标多模态特征表征、特征融合和目标检测等技术,研发可见光、红外、无线电等多模态探测的集成处理系统,为实现要地防护和黑飞监管等低空安全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面向机场嘈杂环境下人机语音交互中的高信噪比、低延时、接收方向实时可调的语音信号获取技术,研究高背景噪声条件下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接收技术,提高机场语音通信效果;面向无人机集群的智能组网高效通信方法及协同编队控制和轨迹规划,研究无人机集群在协同任务分配、协同航迹规划和协同搜索等任务场景下的智能组网与高效通信方法,提高不同场景下的无人机集群的协同任务效能;针对空域密集化与任务多元化需求,研究多无人机集群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分布式协同编队控制与智能轨迹规划技术,实现强干扰条件下编队形态自适应重构与高精度一致性保持;研究多约束(避障、能耗、通信延迟等)下的实时轨迹规划方法,通过多机协同感知-规划-控制闭环技术体系,提升无人机集群在灾害救援、物流配送、区域巡检等场景中的任务鲁棒性与执行效率,为空域智能管控与集群化应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三)面向通用航空的智慧电推进系统
面向低空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飞行安全的社会需求,以极端工况下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效能(高功重比、高可靠运行、长使用寿命)提升问题为牵引,研究极端工况下强适应性无人机动力电池优化设计与智慧管理技术,形成电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能更优的低空无人机动力电池设计方案,实现电池功重比与可靠性的良好平衡;设计面向低空飞行载荷的动力电池试验方案和SOH评估流程以及轻量化高精度SOH估计方法,提升低空飞行载荷下动力电池状态评估的精度和效率;面向通用航空电推进系统的高可靠电连接器接触件关键制造技术,重点开展接触件的材料特性优化、表面处理技术与失效机理研究,解决接触件在振动、盐雾与温度循环等环境下表面腐蚀和接触电阻严重漂移的问题,形成高可靠性电连接器接触件制造工艺体系,实现智慧电推进系统高效可靠的能量与信号交互。
(四)低空空域管理与飞行安全
面向低空立体交通融合飞行航线规划与eVTOL自主飞行适航关键技术,研究低空空域水平和垂直的结构化划分方法,建立低空空域复杂度评估模型,提出功能性和复杂度均衡的低空空域划分方案。面向应急救援场景,开展无人机路径规划与避障研究,构建具备环境适应性和任务驱动能力的无人机路径规划模型及算法。研发eVTOL自主飞行适航关键技术,研究相关标准对eVTOL自主飞行控制平台的设计技术和适航验证要求以及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冗余设计技术、飞行数据记录与分析技术、安全边界保护控制技术、健康评估与控制重构技术、飞控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技术等。
(五)航空遥测与智能处理
面向航空多智能体协作感知的数据安全防御技术,针对航空系统中多智能体协作感知时面临的数据泄露问题,研究面向敏感数据的安全防御技术;重点研究基于对抗学习的安全防御技术,在现有协作感知模型框架下,构建具有泛化性能的数据保护方法;研究多阶段多模型协同训练技术,平衡数据安全防御性能和感知性能,为实现具有数据保护功能的高性能协作感知技术落地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二、申请人基本条件
(一)原则上为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央企军工集团所属科研院所以及与我校有密切合作的单位(已有合作项目或委托项目的单位可优先资助)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校外科技工作者;没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科技工作者需要两位同领域正高职称专家推荐,其中在读博士生需其博士生导师同意并推荐。
(二)项目申请者应在国内外有固定的受聘单位且聘期覆盖该基金项目实施期限。
(三)项目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且项目完成时间不超过项目负责人法定退休年龄,另有规定除外。
(四)项目申请者研究内容应与平台方向和开放基金指南设定领域相符合。
(五)项目申请者只能申请一项,在研的本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一项。
(六)为加强开放合作,项目组成员应包含一名以上(含)本科研平台的我校教师。
三、资助额度与执行期限
(一)开放基金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执行时间为2025年6月1日至2027年5月31日。
(二)资助金额5万元/项。
(三)开放基金经费不外拨至外单位,在郑州航院完成经费报销使用,经费使用参照《郑州航院纵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执行。按照预算制进行资金管理,资助经费年度支出应达到100%。
四、申请程序与受理要求
(一)申请者在仔细阅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科研平台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后,下载并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和开放基金申请信息表,将申请书打印,一式四份,并由申请人所在单位盖章以保证所在单位的支持。盖章后的申请书寄至实验室,同时将开放课题申请书和开放基金申请信息表电子版发送到指定邮箱(截止日期前可先将盖章申请书的扫描件发至指定邮箱)。
(二)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5月15日。
(三)申请的课题经实验室初审后由郑州航院科技处组织项目评审,择优资助并下达立项通知。
(四)项目批准后申请人必须与实验室签订《开放基金项目合同》,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五、基金执行说明
(一)基金项目每年需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结束时,应提交结题报告。实验室将根据项目组提交的进展报告及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决定是否继续资助。
(二)项目负责人享有著作权及著作发表权(保密论文除外),其研究成果由平台、负责人依托单位共享。发表开放基金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以第一单位署名我校平台名称,同时注明得到“XX平台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HKF-XXXXXX)。未按规定进行标注的研究成果,不得作为开放基金项目成果参与结题验收。
(三)基金资助项目至少需要项目成员第一作者发表SCI(三区以上)期刊论文1篇,或出版专著1部,或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研究成果获厅级及以上科技奖1项;所有成果均需满足上述成果标注要求。
(四)使用开放课题经费研制、加工和组装的仪器和装置应在项目结项后移交给平台。
(五)其他未尽事宜参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科研平台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苏博
联系地址: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文苑西路15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龙子湖校区06楼B306室
邮编:450046
电话:15168300826
邮箱:bosu_123@163.com